招商证券创新药系列报告(四):TCE双抗行业深度:结构设计映射临床疗效 实体瘤适应症有所突破

本篇报告首先对TCE 双抗的作用机制与全球研发现状进行梳理总结,血液肿瘤领域已有多款TCE 双抗上市,实体瘤领域同样有药品申报BLA;随后从TCE双抗的结构出发,通过具体案例拆解出最终影响成药的因素;更进一步,我们具体分析了TCE 双抗在血液瘤与实体瘤中分别呈现出的临床结果,说明TCE双抗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;报告最后梳理了有TCE 双抗布局的国内企业。

TCE 双抗:肿瘤杀伤机制直观,临床证据愈发充分。T 细胞衔接器(T CellEngager,TCE)双抗治疗机理为将T 细胞定向到肿瘤细胞,有效发挥T 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。作用过程不经过抗原呈递细胞,杀伤机制更为直接。在血液肿瘤领域已经有多款TCE 双抗上市,实体瘤中针对小细胞肺癌的Tarlatamab 申报BLA 获FDA 受理,TCE 双抗的成药性临床证据充分。

从具体案例看TCE 双抗设计要点。TCE 双抗由靶向T 细胞的CD3 抗体部分和靶向肿瘤细胞的抗体部分组成,同时Fc 端的设计会影响双抗半衰期。CD3端亲和力的强弱决定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(CRS)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,Fc 端影响半衰期进而影响给药频率,肿瘤细胞端结合强度需要根据肿瘤特点调整。1)案例1:安进早期两款 BCMA TCE 双抗停止研发,原因为强亲和力CD3 设计导致CRS 不良反应风险过高,同时两款TCE 双抗的Fc 端设计直观影响两款药品的给药周期。2)案例2:罗氏设计两款CD20 TCE 双抗,根据不同肿瘤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抗体结构,其中作用效果相对较弱的Mosunetuzumab 针对惰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,作用效果更强的Glofitamab针对侵袭性和难治性的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。

临床数据对比:血液肿瘤中已经成药,实体瘤中展现潜力。在已经获批的TCE双抗中,BCMA TCE 双抗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上直接竞争BCMACAR-T,CD20 TCE 双抗针对滤泡性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适应症分别获批上市。在实体瘤中,DLL3 TCE 双抗在小细胞肺癌中末线治疗显示出40%的ORR,与B7H3 ADC 在小细胞肺癌上适应症的有效性可比(非头对头),无间质性肺炎的不良反应。此外基于 TCE 双抗的原理,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肿瘤外部免疫细胞的浸润,因此在安全性允许的前提下,化疗甚至 ADC 后续均有和 TCE 双抗联用的潜力。PSMA TCE 双抗的初步数据同样显示出其在前列腺癌适应症上具备的潜力。

国内相关标的:国内 TCE 双抗适应症方面以血液肿瘤为主,上市公司布局TCE 双抗的有泽璟制药、智翔金泰、康诺亚、百利天恒、博安生物、君实生物、信达生物等。其中泽璟制药、康诺亚布局实体瘤,百利天恒抗体形式布局四抗较有特色。

泽璟制药:三特异性抗体DLL3 TCE,有望实现实体瘤的突破。

康诺亚:基于自有的平台开发多种双抗,血液肿瘤与实体瘤均有布局。

百利天恒:全球首创GNC 四特异性抗体平台,肿瘤靶向靶点选择CD19、EGFRvIII、ROR1,多个项目正在推进。

智翔金泰:血液肿瘤布局BCMA、CD123 TCE 双抗。

风险提示:研发不及预期风险、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、支付政策变化风险、竞争加剧风险。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