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普全球评级9月28日表示,上海国际港务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(上港集团)投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项目将提升其市场地位。该项目将提高公司的集装箱装卸能力,巩固其全球吞吐量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地位。
上述项目投资在未来12-18个月内对上港集团(A+/稳定/–)的财务指标影响有限。这是因为项目建设期大概持续八年,并分多个阶段完成。同时,项目支出速度和码头规模的升级也具有一定灵活性。
鉴于上港集团的低杠杆率,我们的基准预测为,要到2024年公司经营性资金流(FFO)对债务的比率才可能弱化至接近23%的评级下调触发线。这一预测计入了2022年-2024年该新项目的150亿人民币投资。我们估计,小洋山北项目中防波堤、土地开垦和新泊位的最低投资金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,以此降低南岸的高负荷。我们的预测也包含,现金购买政府股东所持的洋山四期股权需要70亿元人民币(还有70亿元非现金),同时基准预测并未考虑现金股权融资。目前,上港集团目前FFO对债务比率为53%-55%,距离评级下调触发线还有很大的缓冲空间,这得益于过于三、四年公司自由经营性现金流的净流入。
我们认为,上港集团可能会考虑开展股权融资,因为小洋山北项目的投资较大,约占公司总资产的30%,是我们预测的两年平均EBITDA的4倍-5倍。而且公司在资产负债表和杠杆指标方面一直保持审慎。
小洋山北侧港区的建成将提高上港集团的水水中转吞吐量。相较于南部,北部地区水深较浅,可以开展中转业务。小洋山北的总设计容量为1160万标准箱(TEU)。因此,我们估计到2030年间,上港集团的峰值吞吐量将达到每年约6400万标准箱,比目前的峰值水平高出三分之一多。上港集团位于洋山群岛的四个港区(洋山一期至四期)设计容量为1560万标准箱,2021年的峰值处理吞吐量已达到约2280万标准箱,几乎占上港集团总吞吐量的一半。
我们认为,如果上港集团处理能力突破瓶颈,公司在该地区的货物中转方面将占据竞争优势。上港集团除了将自己定位为中国长江沿岸的贸易门户,也定位为亚洲的转运中枢,公司也在努力扩大地理覆盖范围。我们预计货物中转将更多地往具有高密度航线网络的繁忙港口汇聚。小洋山北项目将使上港集团成为世界第二繁忙的中转枢纽,仅次于新加坡港。
根据浙江省、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批准,小洋山北项目暂定投资总额513亿元人民币,不超过550亿元人民币,具体金额待设计完工后确认。该项目将由上港集团持股80%的子公司承接(其余20%由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)。